潛江:管好不止“一”頓飯
11月11日凌晨一點,夜闌人靜。一輛掛著“校園食材專供”標識的冷鏈運輸車,緩緩駛入市農發集團食品有限公司配送基地。車廂內,一筐筐來自定點溯源基地的新鮮土豆、番茄、青椒,正等待著經歷它們旅程中最嚴格的一次“體檢”——外觀篩選、農殘檢測、信息錄入。隨后,它們將根據訂單配比分裝上車,發往全市88所中小學校。
這看似平常的一幕,正是我市大力推進校園餐整治工作的生動縮影。自今年8月以來,一場圍繞“食材”與“資金”的深刻變革,正悄然改變著校園餐的生態與品質。
食材溯源:把好校園餐入口關
據悉,今年秋季學期以前,全市各學校大宗食材實行自主分散采購,從運轉情況來看,部分學校大宗食材采購程序不規范,存在區域價格差異、食品安全隱患等問題。為規范食材采購程序、防范食品安全風險,我市認真貫徹《湖北省中小學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購配送工作指南》,建立由市教育局為實施主體的統一采購配送模式。
“通過公開招標篩選優質供應商,實現每批食材來源可溯、過程可控、責任可追。”市教育局后勤管理科科長王森介紹,如果說統一招標是筑牢了制度的“防火墻”,那么“數智賦能”則是為這堵墻裝上了“智慧大腦”。目前,全市中小學食堂已實現“數字食堂”監管平臺全覆蓋,平臺集成財務、消費、采購、監管四大系統,依托24小時智能監控與秒級自動預警機制,構建起從食材采購到餐后結算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推動校園餐食管理精細化、透明化,切實守護學生“舌尖上的安全與品質”。
過程監管:戴好管理“緊箍咒”
上午10時54分,市實驗高級中學食堂一派忙碌景象,一道道分量扎實、色澤誘人的菜品,整齊碼放在自動控溫售飯臺上,靜候師生們前來“檢閱”。與此同時,食堂中央的數字大屏上,“數字食堂”監管平臺實時跳動食堂最新動態。
這場從后廚到餐桌的深刻變革,家長們的感受最為真切。“從以前菜品單一到現在營養均衡,從后廚操作不透明到全程可監督,變化非常大。孩子吃得開心,我們也真正放心。”陪餐家長朱莉的一席話,道出眾多家長心聲。這些看得見、嘗得到的變化,源于我市“校園餐”專項整治的持續深化。今年以來,我市聚焦守住食品安全底線、提高餐品質量系統發力,推動校園餐從“將就吃”向“講究吃”轉變。
食品安全無小事,建立最嚴謹的監督體系,“吃得放心”才能有章可依。為此,我市著力構建內外結合、多方參與的立體化監督網絡:對內,嚴格落實“兩代表一委員”監督機制,成立學校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廣邀多方參與監督;對外,向社會公布“校園餐”投訴舉報方式,發布投訴舉報獎勵公告,廣泛收集問題線索。數據統計,截至10月20日,65所學校和1家食材配送企業共邀請200余人次“兩代表一委員”參與監督工作;全市中小學校已成立88個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均已開展每周陪餐與監督工作。
資金透明:算好校園餐“明白賬”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2025年上半年,全市中小學學生伙食費“入口率”平均為76.7%;進入秋季學期,這一關鍵指標持續穩步攀升——9月平均為77.8%,10月平均為78.35%。連續增長的曲線,是我市深化校園餐專項整治、全力提升餐品質量的又一亮眼注腳。
“入口率”攀升的背后,是一本越算越清的“明白賬”。
“校園食材管理始終公開透明。”在市實驗高級中學分管副校長付珣的帶領下,記者穿戴整齊進入后廚,親歷食材入園后的閉環流程:工作人員通過智能電子秤稱重記錄,數據實時同步上傳至“數字食堂”監管平臺,收貨入庫全程無人為干預;配置在各操作間、進出口等關鍵點位的高清攝像頭,將實時畫面同步至教育主管部門,確保食堂運營每一個環節都公開透明。
“過去對賬靠手工、監管靠跑腿,現在一切靠數據說話。”王森介紹,依托“數字食堂”監管平臺,學校通過統一系統提交采購需求,市財政資金直接支付至供應商賬戶,實現全程“只見食材不見錢”。平臺財務系統自動記錄賬證資料、即時生成憑證;消費系統則精準追蹤每一筆資金流向,從制度設計層面徹底消除廉政風險隱患,不僅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益,更重塑了校園餐治理的信任機制,也讓“每一餐都放心”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一餐一飯,關乎健康成長,更牽動千家萬戶。自今年8月專項整治以來,我市通過夯實食材溯源、強化過程監管、確保資金透明,有力推動校園餐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從“應付一餐”向“享受每餐”的系統性升級。未來,我市將著力提升“數字食堂”監管平臺使用效能,持續完善安全防護措施,積極拓寬監督渠道,推動學校后廚從“閑人免進”變為“歡迎監督”,用“玻璃房”里的陽光操作兌現“舌尖上的幸福”的莊嚴承諾。

食材溯源:把好校園餐入口關
據悉,今年秋季學期以前,全市各學校大宗食材實行自主分散采購,從運轉情況來看,部分學校大宗食材采購程序不規范,存在區域價格差異、食品安全隱患等問題。為規范食材采購程序、防范食品安全風險,我市認真貫徹《湖北省中小學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購配送工作指南》,建立由市教育局為實施主體的統一采購配送模式。
“通過公開招標篩選優質供應商,實現每批食材來源可溯、過程可控、責任可追。”市教育局后勤管理科科長王森介紹,如果說統一招標是筑牢了制度的“防火墻”,那么“數智賦能”則是為這堵墻裝上了“智慧大腦”。目前,全市中小學食堂已實現“數字食堂”監管平臺全覆蓋,平臺集成財務、消費、采購、監管四大系統,依托24小時智能監控與秒級自動預警機制,構建起從食材采購到餐后結算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推動校園餐食管理精細化、透明化,切實守護學生“舌尖上的安全與品質”。
過程監管:戴好管理“緊箍咒”
上午10時54分,市實驗高級中學食堂一派忙碌景象,一道道分量扎實、色澤誘人的菜品,整齊碼放在自動控溫售飯臺上,靜候師生們前來“檢閱”。與此同時,食堂中央的數字大屏上,“數字食堂”監管平臺實時跳動食堂最新動態。
這場從后廚到餐桌的深刻變革,家長們的感受最為真切。“從以前菜品單一到現在營養均衡,從后廚操作不透明到全程可監督,變化非常大。孩子吃得開心,我們也真正放心。”陪餐家長朱莉的一席話,道出眾多家長心聲。這些看得見、嘗得到的變化,源于我市“校園餐”專項整治的持續深化。今年以來,我市聚焦守住食品安全底線、提高餐品質量系統發力,推動校園餐從“將就吃”向“講究吃”轉變。
食品安全無小事,建立最嚴謹的監督體系,“吃得放心”才能有章可依。為此,我市著力構建內外結合、多方參與的立體化監督網絡:對內,嚴格落實“兩代表一委員”監督機制,成立學校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廣邀多方參與監督;對外,向社會公布“校園餐”投訴舉報方式,發布投訴舉報獎勵公告,廣泛收集問題線索。數據統計,截至10月20日,65所學校和1家食材配送企業共邀請200余人次“兩代表一委員”參與監督工作;全市中小學校已成立88個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均已開展每周陪餐與監督工作。
資金透明:算好校園餐“明白賬”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2025年上半年,全市中小學學生伙食費“入口率”平均為76.7%;進入秋季學期,這一關鍵指標持續穩步攀升——9月平均為77.8%,10月平均為78.35%。連續增長的曲線,是我市深化校園餐專項整治、全力提升餐品質量的又一亮眼注腳。
“入口率”攀升的背后,是一本越算越清的“明白賬”。
“校園食材管理始終公開透明。”在市實驗高級中學分管副校長付珣的帶領下,記者穿戴整齊進入后廚,親歷食材入園后的閉環流程:工作人員通過智能電子秤稱重記錄,數據實時同步上傳至“數字食堂”監管平臺,收貨入庫全程無人為干預;配置在各操作間、進出口等關鍵點位的高清攝像頭,將實時畫面同步至教育主管部門,確保食堂運營每一個環節都公開透明。
“過去對賬靠手工、監管靠跑腿,現在一切靠數據說話。”王森介紹,依托“數字食堂”監管平臺,學校通過統一系統提交采購需求,市財政資金直接支付至供應商賬戶,實現全程“只見食材不見錢”。平臺財務系統自動記錄賬證資料、即時生成憑證;消費系統則精準追蹤每一筆資金流向,從制度設計層面徹底消除廉政風險隱患,不僅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益,更重塑了校園餐治理的信任機制,也讓“每一餐都放心”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一餐一飯,關乎健康成長,更牽動千家萬戶。自今年8月專項整治以來,我市通過夯實食材溯源、強化過程監管、確保資金透明,有力推動校園餐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從“應付一餐”向“享受每餐”的系統性升級。未來,我市將著力提升“數字食堂”監管平臺使用效能,持續完善安全防護措施,積極拓寬監督渠道,推動學校后廚從“閑人免進”變為“歡迎監督”,用“玻璃房”里的陽光操作兌現“舌尖上的幸福”的莊嚴承諾。
2025-11-16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