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科創之翼 啟騰飛新程
“十四五”規劃收官在即,在水鄉園林的科技創新版圖上,突破與躍升的活力競相迸發。“十四五”期間,我市以建設國家創新型縣(市)為總抓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創新能力與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為全市實現“千億突破、百強進位”目標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面對產品吸附效率不足、穩定性欠佳的技術瓶頸,兩年前,湖北硒諾唯新功能化硅膠材料有限公司與武漢工程大學達成產學研合作,成功提升了材料物化穩定性,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產學研合作成為技術突破的加速器,更是實現經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該公司生產經理胡春華表示。
近年來,我市積極融入湖北“61020”全鏈條攻關體系,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中巨芯在國內率先實現集成電路制造用電子化學材料的系列化供應;鼎龍完成CMP拋光墊產業化及KrF/ArF光刻膠自主研發;晶瑞G5級異丙醇項目攻克超凈高純制備技術,實現14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生產線國產化應用;北旭電子光刻膠關鍵材料技術達到國際同等水平;“潛江龍蝦1號”“潛江龍蝦2號”新品種成功選育……
截至2024年,全市累計獲評省級科技成果126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4.82億元,較“十三五”末激增437.41%。
目前,我市已高標準建成潛江科創中心,集聚科技企業、服務機構及平臺42家,構建起3個產業技術研究院、49個企業研發機構、22個異地研發機構與1個概念驗證中心協同發展的創新矩陣。潛江(武漢)離岸科創中心將于年內啟用,并計劃在蘇州、深圳等地布局離岸平臺,加快形成“1+N+M+L”多層次平臺體系。依托產業與平臺優勢,我市成功獲批國家火炬潛江微電子材料特色產業基地、湖北省創新型產業集群等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
創新主體活力迸發
武漢新硅科技潛江有限公司近年來不斷推進科技創新,開發了六氯乙硅烷、四氯化鈦等新產品,獲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
“新產品為我們新增了20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公司整體效益提升15%以上,科技創新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該公司經理李楷東說。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加速崛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擴張,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截至2024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97家,較“十三五”末增長258.18%,預計2025年底將達到26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406家,較“十三五”末增長2036.84%,預計2025年底將突破550家,兩類企業實現跨越式增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59.93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26.13%,占GDP比重達16.8%,預計2025年底將達到175億元。
我市累計培育“瞪羚”企業43家,2家企業躋身全省高企百強,1家企業承擔國家集成電路重大專項,1名企業家入選國家“萬人計劃”。
創新環境日益完善
作為我市大健康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質每(湖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積極響應國家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號召,實施了專項加工生產線研發及舊設備改造。
“當時,資金缺口在2000萬元左右。市科技局根據我們的實際需求,積極與銀行對接,啟動‘科創貸’程序,僅用一個月就完成融資手續,高效解決資金難題。”質每(湖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經理嚴格說。
我市設立2000萬元知識價值信用貸風險補償資金,累計為339家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13.4億元,創新推出“科創貸”“科創e貸”等金融產品,全面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全市研發經費投入突破17.3億元,投入強度達1.82%。人才建設方面,我市累計培育“四才”976人,優化高校專業設置7個,建成特色學院3個;建成25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實現區鎮街道全覆蓋。
此外,通過出臺《潛江市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激勵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我市累計兌現市級獎勵資金6148萬元,爭取省級項目資金5549萬元。2024年全市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4.7%,較“十三五”末提升2.55個百分點,投入強度居全省前列,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保障。
“‘十四五’期間,潛江科技創新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到面的提升。”市科技局黨組成員李前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市將圍繞建成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縣(市)和千億級國家高新區,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速創新要素集聚,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在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上奮勇爭先,為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面對產品吸附效率不足、穩定性欠佳的技術瓶頸,兩年前,湖北硒諾唯新功能化硅膠材料有限公司與武漢工程大學達成產學研合作,成功提升了材料物化穩定性,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產學研合作成為技術突破的加速器,更是實現經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該公司生產經理胡春華表示。
近年來,我市積極融入湖北“61020”全鏈條攻關體系,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中巨芯在國內率先實現集成電路制造用電子化學材料的系列化供應;鼎龍完成CMP拋光墊產業化及KrF/ArF光刻膠自主研發;晶瑞G5級異丙醇項目攻克超凈高純制備技術,實現14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生產線國產化應用;北旭電子光刻膠關鍵材料技術達到國際同等水平;“潛江龍蝦1號”“潛江龍蝦2號”新品種成功選育……
截至2024年,全市累計獲評省級科技成果126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4.82億元,較“十三五”末激增437.41%。
目前,我市已高標準建成潛江科創中心,集聚科技企業、服務機構及平臺42家,構建起3個產業技術研究院、49個企業研發機構、22個異地研發機構與1個概念驗證中心協同發展的創新矩陣。潛江(武漢)離岸科創中心將于年內啟用,并計劃在蘇州、深圳等地布局離岸平臺,加快形成“1+N+M+L”多層次平臺體系。依托產業與平臺優勢,我市成功獲批國家火炬潛江微電子材料特色產業基地、湖北省創新型產業集群等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
創新主體活力迸發
武漢新硅科技潛江有限公司近年來不斷推進科技創新,開發了六氯乙硅烷、四氯化鈦等新產品,獲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
“新產品為我們新增了20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公司整體效益提升15%以上,科技創新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該公司經理李楷東說。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加速崛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擴張,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截至2024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97家,較“十三五”末增長258.18%,預計2025年底將達到26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406家,較“十三五”末增長2036.84%,預計2025年底將突破550家,兩類企業實現跨越式增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59.93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26.13%,占GDP比重達16.8%,預計2025年底將達到175億元。
我市累計培育“瞪羚”企業43家,2家企業躋身全省高企百強,1家企業承擔國家集成電路重大專項,1名企業家入選國家“萬人計劃”。
創新環境日益完善
作為我市大健康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質每(湖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積極響應國家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號召,實施了專項加工生產線研發及舊設備改造。
“當時,資金缺口在2000萬元左右。市科技局根據我們的實際需求,積極與銀行對接,啟動‘科創貸’程序,僅用一個月就完成融資手續,高效解決資金難題。”質每(湖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經理嚴格說。
我市設立2000萬元知識價值信用貸風險補償資金,累計為339家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13.4億元,創新推出“科創貸”“科創e貸”等金融產品,全面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全市研發經費投入突破17.3億元,投入強度達1.82%。人才建設方面,我市累計培育“四才”976人,優化高校專業設置7個,建成特色學院3個;建成25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實現區鎮街道全覆蓋。
此外,通過出臺《潛江市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激勵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我市累計兌現市級獎勵資金6148萬元,爭取省級項目資金5549萬元。2024年全市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4.7%,較“十三五”末提升2.55個百分點,投入強度居全省前列,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保障。
“‘十四五’期間,潛江科技創新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到面的提升。”市科技局黨組成員李前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市將圍繞建成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縣(市)和千億級國家高新區,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速創新要素集聚,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在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上奮勇爭先,為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5-10-20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