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煥新城市“角落” 邊角地變身“幸福地標”
城市治理的精度,顯于邊角;民生改善的厚度,落在細微。
今年以來,我市以“滿城芳華”行動為抓手,將12處閑置地、385處已征收宅基地轉化為“家門口”的微景觀,通過部門協同“精準滴灌”、群眾參與“共建共享”,讓曾經的“臟亂死角”變身“幸福花海”,不僅提升了城市顏值,更生動詮釋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內涵。
精準施策
把“民聲”變成“行動”
“以前這兒雜草比人高,夏天蚊蟲多得不敢開窗;現在出門就是花海,成了孫女寫生的首選地。”10月28日傍晚,泰豐街道都市華府小區居民李阿姨坐在小區旁新修的石凳上,指著身后的格桑花海笑著說。這片占地約2000平方米的閑置地,曾是居民口中的“吐槽大會主角”,如今卻成了小區“最受歡迎的客廳”。
變化的起點,源于一份帶著溫度的“民聲清單”。今年初,我市將改善城市閑置地環境列為民生重點工程,通過小微綠地、口袋公園等建設,持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市城管執法局牽頭組建專項工作組,通過線上線下發放800余份問卷,走訪20余個社區,收集居民關于“家門口環境改造”的意見建議80余條。
“我們逐條分析發現,居民最關心的集中在‘廢棄宅基地’‘長期閑置的公共綠地’‘雜物堆積的邊角地’三類。”市綠化發展中心黨總支委員楊茂娟介紹,經過實地勘察和民意排序,最終鎖定12處關注度最高、改造需求最迫切的地塊作為首批試點,“每個點位的選擇,都是充分聽取居民意見的結果。”
“我們全面摸排了全市385處已征收宅基地,按‘中心城區優先、連片示范帶動’的原則,計劃分三期打造花景,今年下半年率先啟動中心城區58處點位清表工作,目前已完成首批20處宅基地的雜物清理和土壤改良。”楊茂娟補充道。
“部門聯動是關鍵。”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過程中,園林部門負責技術指導和花卉選種,泰豐街道協調用地矛盾,市城發集團保障清表和基礎設施配套,“從問卷設計到花苗落地,每個環節都有居民代表參與監督,真正實現‘改造前問需、改造中問計、改造后問效’。”
共建共享
從“單向改造”到“雙向奔赴”
“滿城芳華”的行動力,不僅來自精準施策,更源于居民群眾的主動參與。
金秋時節,走進園林街道袁橋社區,昔日雜物堆積的角落變得整潔有序。我市通過拆違復綠、見縫插綠,將曾經的衛生死角打造成“小花園”“小菜園”,并在主要道路兩旁栽植月季、冬青等景觀植物,實現了抬眼皆綠、移步即園的生態蛻變。
“今年社區通過推行‘居民公約+雙軌積分+福利聯動’的基層治理模式,通過‘積分制’激活居民參與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袁橋社區工作人員王亞利介紹,社區鼓勵居民打造“一戶一景”美麗庭院,對成效突出的住戶給予盆栽綠植、積分兌換券等實物獎勵,以正向激勵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泰豐街道居民李阿姨捧著手機與花海合影時舒展的笑顏,太豐垸社區花叢間此起彼伏的快門聲響,東荊大堤彩虹路上居民駐足賞花的閑適身影……那些曾被視作“城市盲區”的邊角地,經由“民聲”點染、“匠心”雕琢,已然蛻變為居民生活中的“幸福坐標”。
環境蝶變
從“城市傷疤”到“民生畫卷”
真正的城市之美,既在繁花似錦的視覺愉悅,更在民心所向的溫情共振。當推窗見綠成為日常,當轉角遇美化為尋常,便是人民城市理念最生動的實踐答卷。
10月30日,泰豐街道太豐垸社區七組,成片的格桑花與百日菊交織成近千平方米的彩色“花毯”,粉白的花瓣在秋風中輕顫,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拍照。
這片曾經的廢棄魚塘,去年還堆滿了建筑垃圾和生活雜物,周邊居民“繞道走”成了習慣。“現在成了大家散步的‘后花園’,我和愛人每天早晚都會來這里散步。”居民陳中海笑著說道。
這樣的“變形記”在我市并非個例。在園林街道紫悅楓華小區外,明黃、粉紅、淡紫的百日菊擠成一片,像打翻了大自然的調色盤。居民李青青和閨蜜們總是相約在這散步拍照,“現在出門就能賞花,環境好了心情也美美的。”
在東荊大堤袁橋、深河段,各色鮮花沿大堤蜿蜒綻放,與彩虹路面相映成趣。昔日雜草叢生的坡面,如今已蝶變為鄰里共享的“口袋花園”。
數據顯示,我市首批12處改造點位周邊居民滿意度達97%。潛江“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正從愿景變為現實。
今年以來,我市以“滿城芳華”行動為抓手,將12處閑置地、385處已征收宅基地轉化為“家門口”的微景觀,通過部門協同“精準滴灌”、群眾參與“共建共享”,讓曾經的“臟亂死角”變身“幸福花海”,不僅提升了城市顏值,更生動詮釋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內涵。

把“民聲”變成“行動”
“以前這兒雜草比人高,夏天蚊蟲多得不敢開窗;現在出門就是花海,成了孫女寫生的首選地。”10月28日傍晚,泰豐街道都市華府小區居民李阿姨坐在小區旁新修的石凳上,指著身后的格桑花海笑著說。這片占地約2000平方米的閑置地,曾是居民口中的“吐槽大會主角”,如今卻成了小區“最受歡迎的客廳”。
變化的起點,源于一份帶著溫度的“民聲清單”。今年初,我市將改善城市閑置地環境列為民生重點工程,通過小微綠地、口袋公園等建設,持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市城管執法局牽頭組建專項工作組,通過線上線下發放800余份問卷,走訪20余個社區,收集居民關于“家門口環境改造”的意見建議80余條。
“我們逐條分析發現,居民最關心的集中在‘廢棄宅基地’‘長期閑置的公共綠地’‘雜物堆積的邊角地’三類。”市綠化發展中心黨總支委員楊茂娟介紹,經過實地勘察和民意排序,最終鎖定12處關注度最高、改造需求最迫切的地塊作為首批試點,“每個點位的選擇,都是充分聽取居民意見的結果。”
“我們全面摸排了全市385處已征收宅基地,按‘中心城區優先、連片示范帶動’的原則,計劃分三期打造花景,今年下半年率先啟動中心城區58處點位清表工作,目前已完成首批20處宅基地的雜物清理和土壤改良。”楊茂娟補充道。
“部門聯動是關鍵。”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過程中,園林部門負責技術指導和花卉選種,泰豐街道協調用地矛盾,市城發集團保障清表和基礎設施配套,“從問卷設計到花苗落地,每個環節都有居民代表參與監督,真正實現‘改造前問需、改造中問計、改造后問效’。”
共建共享
從“單向改造”到“雙向奔赴”
“滿城芳華”的行動力,不僅來自精準施策,更源于居民群眾的主動參與。
金秋時節,走進園林街道袁橋社區,昔日雜物堆積的角落變得整潔有序。我市通過拆違復綠、見縫插綠,將曾經的衛生死角打造成“小花園”“小菜園”,并在主要道路兩旁栽植月季、冬青等景觀植物,實現了抬眼皆綠、移步即園的生態蛻變。
“今年社區通過推行‘居民公約+雙軌積分+福利聯動’的基層治理模式,通過‘積分制’激活居民參與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袁橋社區工作人員王亞利介紹,社區鼓勵居民打造“一戶一景”美麗庭院,對成效突出的住戶給予盆栽綠植、積分兌換券等實物獎勵,以正向激勵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泰豐街道居民李阿姨捧著手機與花海合影時舒展的笑顏,太豐垸社區花叢間此起彼伏的快門聲響,東荊大堤彩虹路上居民駐足賞花的閑適身影……那些曾被視作“城市盲區”的邊角地,經由“民聲”點染、“匠心”雕琢,已然蛻變為居民生活中的“幸福坐標”。
環境蝶變
從“城市傷疤”到“民生畫卷”
真正的城市之美,既在繁花似錦的視覺愉悅,更在民心所向的溫情共振。當推窗見綠成為日常,當轉角遇美化為尋常,便是人民城市理念最生動的實踐答卷。
10月30日,泰豐街道太豐垸社區七組,成片的格桑花與百日菊交織成近千平方米的彩色“花毯”,粉白的花瓣在秋風中輕顫,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拍照。
這片曾經的廢棄魚塘,去年還堆滿了建筑垃圾和生活雜物,周邊居民“繞道走”成了習慣。“現在成了大家散步的‘后花園’,我和愛人每天早晚都會來這里散步。”居民陳中海笑著說道。
這樣的“變形記”在我市并非個例。在園林街道紫悅楓華小區外,明黃、粉紅、淡紫的百日菊擠成一片,像打翻了大自然的調色盤。居民李青青和閨蜜們總是相約在這散步拍照,“現在出門就能賞花,環境好了心情也美美的。”
在東荊大堤袁橋、深河段,各色鮮花沿大堤蜿蜒綻放,與彩虹路面相映成趣。昔日雜草叢生的坡面,如今已蝶變為鄰里共享的“口袋花園”。
數據顯示,我市首批12處改造點位周邊居民滿意度達97%。潛江“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正從愿景變為現實。
2025-11-04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
